抗战胜利后,香港成为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,尤其是两大名胜更是吸引了无数目光:一处是专门出售真假古董的嚤罗街,另一处则是九龙半岛上的黄大仙庙。这座庙宇坐落在绿树成荫、清流环绕的道教圣地,传说是由一位清代道士所建,庙中供奉的是汉代著名的道尊黄石公——黄大仙。黄大仙庙的签文一直以来都极为灵验,因此,无论是香港的本地居民,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,都会纷纷前来求签股票推荐配资,庙前香火鼎盛,络绎不绝。
然而,到了1950年夏秋,黄大仙庙的香火忽然开始冷却,庙中的热闹景象不复存在。庙里的老道长感到疑惑,便指派弟子外出探访,了解情况。经询问之后,才得知原来有一位名为“灵炳先生”的“散仙”突然在香港崭露头角,以他灵验的解签和神奇的“起课”技艺,迅速吸引了大批信徒,甚至抢走了黄大仙庙的生意。老道长原本在内地游历过各大名山大川,对于一些著名的道家人物都有所耳闻,但他却从未听说过“灵炳”这个名字。当他得知“灵炳”是武昌昙华林的夏斗寅时,他顿时明白了:“呸!这不就是嚤罗街的那位‘宝贝’——假货!”
展开剩余79%曾是国民党上将的夏斗寅,怎么会沦落到香港做起了算命先生?这其中的原因,倒是一个不可不提的民国传奇。熟知夏斗寅经历的人都知道,他的成功与“佛”有着密切的关系,而他的失败则与“道”分不开。夏斗寅出身贫寒,早年在麻城家乡没能学成书法,也未能做成生意。无奈之下,他徒步前往武昌投奔他的姨妈——一位在观音庵修道的尼姑。姨妈的佛缘深厚,常与许多官员的太太交往,夏斗寅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变得能言善道。后来,他从一个庵里的小伙计变成了清军弁目学堂的带职生员。凭借这一机缘,他渐渐进入了军界,最终在1927年成为蒋介石的重要支持者,并在“四一二”政变中反叛革命,成为历史上著名的“夏斗寅叛变”事件的主角,迅速崭露头角。
此后,夏斗寅被蒋介石提拔,官运亨通,一度成为湖北省政府主席,显赫一时。然而,他的垮台同样与“道”有着深刻的关系。虽然夏斗寅在早期并未真正接受道教的影响,但在接触到湖北的左道旁门后,他渐渐对道家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。尤其在1927年叛变之后,夏斗寅不仅对道家思想更为推崇,还请来了当时的道家大师蓝文蔚为自己出谋划策。此时的夏斗寅对道家的信仰达到了巅峰,甚至一度深信老子所说的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”这句话。
然而,当他在湖北省主席任上进行风水勘察时,便为自己种下了祸根。为了解决风水问题,夏斗寅不惜重金请来“高人”亲自勘察,并决定将湖北省政府迁址到新的“福地”。此举不仅引发了巨大的舆论反响,也令蒋介石十分不满。蒋介石亲自到武汉后,当面痛骂夏斗寅,最终迫使他放弃军权,并将省主席的职务交给了张群。这一连串的事件,不仅让夏斗寅失去了权力,还让他逐渐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。
到了抗战爆发后,蒋介石出于对夏斗寅的担忧,将其秘密调往四川,继续赋予他“总参议”的职务,虽然他并未参与实际的军事决策。之后,夏斗寅便彻底隐退,在成都过起了“羽客”般的生活,成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隐士。在成都的日子里,他常常与一些野叟、三教九流之人交往,尝试研究道家经典,过着平静而单调的日子。
抗战胜利后,蒋介石给予夏斗寅上将军衔,但并未安排他重新担任任何实际职务。夏斗寅的生活逐渐陷入困境,不得不转行从事金石掘矿和农场经营,勉强度日。最终,他的命运彻底与当时的政局脱节,完全沦为历史的过客。
1950年春,夏斗寅离开了武汉,前往香港。虽然香港作为一个商业中心,生活竞争激烈,但夏斗寅并未因故而成功。他最初尝试做一些小本生意,但很快耗尽了积蓄。无奈之下,他只能依靠以前学到的“算命”本领谋生,在六国饭店开设了专门提供测字、解签、算命等服务的摊位。出人意料的是,尽管他曾是国民党上将,这样的“事业”还是吸引了不少人求助,六国饭店的门前常常人满为患,生意一度非常红火。
然而,随着秋天的到来,夏斗寅的健康迅速恶化,肺病复发,使得他无法继续为他人解签算命。当他自己都无法治愈自己的病时,越来越少的人信任他的“神术”。最终,夏斗寅于次年悄然去世,享年66岁。尽管他的晚年过得非常艰难,但他的一生,却无疑是一个充满波折的传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富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